欢迎来到沈阳市劳动与校外实践管理平台
位置:首页研学课程课程详情
课程
玉米奇遇之旅——从课堂到田间的农耕奥秘探索
“农耕劳动 + 非遗创作” 将农事生产与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,从个人成长、文化传承到社会发展,都有着重要的意义,课程采用 行前施 - 行中研 - 行后悟 的完整闭环模式让研学更具有完整性。孩子们告别传统课堂,走进田间地头沉浸式体验农耕,参与玉米种植全过程,感受农耕魅力与劳动的苦乐。通过游戏、创意手工等形式将农业知识趣味化,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,培养动手与创造能力,促进多元化发展,塑造健全人格
费用
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
适用学段小学

课程时长240分钟

课程类别劳动实践自然生态

相关基地沈阳绿果清园劳动实践基地

微信扫一扫
行前教育
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应用方向

一、玉米的营养密码

1.展示不同品种玉米,讲解外观差异。

2.利用模型、图片,剖析玉米粒结构,介绍各部分作用。

3.结合图表,讲解玉米含有的碳水、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及对人体作用。

4. 对比玉米与其他主食营养成分,引导思考均衡饮食

 

二、玉米的工业变身

1.借助动画、图片讲解玉米在工业上制取淀粉、酒精的原理和流程。

2.展示含玉米成分的工业产品,讨论其用途。

3.开展“假如我是发明家”活动,让学生设想玉米新用途。

 

三、玉米的生态农业

讲解玉米作为饲料对畜牧业的重要性,以及在生态循环中的作用。

玉米的生长过程

一、播放玉米种子结构科普动画,展示种子内部构造;讲述玉米起源小故事,激发学生兴趣;引导学生画出心中的玉米种子,分享为什么这样画

二、展示玉米种子发芽、出苗过程的延时摄影;老师模拟玉米苗,以第一视角讲述努力冲破土壤的“冒险”故事;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玉米苗生长需要的条件

三、通过对比图片,介绍玉米拔节期、抽雄期、吐丝期的形态变化;邀请学生扮演玉米植株,用动作表现不同时期特点;开展知识问答,巩固所学知识

四、展示玉米成熟时的丰收景象图片和视频;编唱玉米丰收儿歌,加深学生对玉米成熟特征的印象;布置课后作业,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玉米成长过程的小短文或画一幅画

课程详情

一、课程总览

(一)主题:

玉米奇遇之旅——从课堂到田间的农耕奥秘探索 

(二)特色:

校内先导课与基地实践深度融合

“农耕劳动+非遗创作”双线并行

“行前施-行中研-行后悟”完整闭环 

(三)适用对象:小学1-6年级(分低、高年级差异化设计)

(四)时间安排:

行前课:2课时

基地研学:1天(5小时)

行后课:1课时

二、课程目标

(一)掌握玉米全生命周期、种植技术及营养知识;理解非遗技艺与农耕文化的联系。

(二)提升观察、劳动、协作能力,培养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。

(三)体悟劳动艰辛,树立珍惜粮食、尊重劳动、传承文化的意识。

三、课程实施

(一)行前施:校内知识铺垫(2课时)

1. 农耕知识学习

1)低年级活动:

“玉米种子探秘”:观察浸泡前后的种子变化(配放大镜)

绘本共读:《小玉米的成长日记》

2)高年级活动:

课程学习:《玉米的全球传播史》

实验对比:不同播种深度对发芽的影响

2. 非遗文化预热

实物展示:玉米皮草编作品、秸秆扎染布

任务单:

收集3种自然材料(树叶、玉米须等)

采访长辈:“记忆中的玉米美食”

3. 安全须知

动画视频:《农具安全使用指南》 

(二)行中研:基地实践日(5小时)

 

(三)行后悟:活动延伸(1课时) 

1. 成果展示会

农耕组:播放《我们的春播日记》短片,展示生长记录

非遗组:举办“玉米艺术展”(草编+扎染作品)

2. 主题辩论

低年级:“玉米是蔬菜还是粮食?”(角色扮演)

高年级:“现代农业是否需要保留传统耕作方式?”

3. 家庭任务

“阳台小农人”:种植观察杯玉米(配发种子)

“美食传承”:与家人共制一道玉米菜肴

四、教学资源

资源清单:

校内:种子观察盒、农谚卡片、安全动画

基地:迷你农具套装、草编工具包、便携pH试纸

(特殊天气:雨天启用大棚种植区,手工课程在室内工坊)

课程安排
费用明细
请登录会员或当前会员没有查看权限
本文信息为原创内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、改动及发布本文,否则将视作侵权处理,追究法律责任。

沈阳绿果清园劳动实践基地

地址: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清水台街道前屯路